导入数据...
大中小一体化之同课异构——《校园小戏迷》——“基础教育名师讲坛”活动之一百二十五

2022年12月1日16时,由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基础教育名师讲坛活动:大中小一体化之同课异构——《校园小戏迷》在腾讯会议直播间成功举行。音乐学院汪浩副院长、杨瑜副教授、刘亚男副教授、成都市建设路学万莹喆师、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全体老师和众多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活动由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主任卢莉老师主持。

此次讲座分为“教学观摩”、“现场说课”和“嘉宾点评”三部分,由成都市建设路小学音乐教研组长万莹喆老师和音乐学院刘亚男副教授主讲,音乐学院杨瑜副教授进行点评。

讲座伊始,音乐学院汪浩副院长为本次讲座致辞。汪院长首先介绍了此次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音乐学科教学论学科建设,提升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同时也是推动落实音乐课程“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增加高校教师、学生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其次,汪院长对此次由音乐学院音乐课程与教研室与建设路小学音乐课程组共同策划,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探索“大中小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讲座第一部分由成都市建设路小学音乐教研组组长万莹喆老师主讲。她进行了“京腔京韵”——《校园小戏迷》的微课和说课。授课中,万老师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口传歌曲,口传心授让学生面对面感受戏歌的韵味,进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了解“字正腔圆”、“大小嗓”的具体音色变化,掌握“装饰音”独特韵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声腔的具体特点,唱出韵味。

万老师从同课异构的价值意义、小学阶段的戏曲课程(教材的梳理和解读)、歌词分析、教学目标等进行讲解,引导校园小戏迷萌生对当代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带领学生探索发现京剧的独特魅力,从源头上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加强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了听、念、唱、创、演的音乐能力。通过《校园小戏迷》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对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image.png

讲座第二部分是由音乐学院刘亚男副教授主讲。首先,刘老师分享了2019级学生刘梓艺执教的微课视频——《校园小戏迷》。其次,刘亚男老师从阐述了设计本堂课的理念,是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通过大单元整体教学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材中京剧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建构,指向深度学习;最后,对接“双减”政策和“美育”文件精神,探索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构建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立体联动式教学机制,将学生有能力完成的部分放在课前和课外,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多渠道进行自主学习;而将学生不能自主完成的部分放在课中,利用课堂教学资源,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image.png

讲座第三部分由特邀嘉宾杨瑜副教授进行点评和分享。杨瑜老师说到,“学科教学论学术活动月是我们的学校的特色活动,本次“同课异构”从顶层设计来说是更加贴近一线实践,也是新课改探索和课程内容采用多样性教学手法的具体实践研究。

image.png

杨瑜老师对万莹喆老师和刘梓艺同学执教的《校园小戏迷》给予了高度评价。杨老师说到一节高品质的课程需要千百次的不断打磨,反复交流、沟通、推翻、重来,这是教学设计的内在规律,两堂课都我们能感受执教者背后付出的辛苦努力。杨老师梳理了义务阶段音乐课中戏曲单元的整体结构和设计逻辑,说到两堂课都运用了大单元的设计理念,取材非常好,随后对两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点评;指出音乐课堂要更贴近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教师给予相关要求,多一些时间和过程的互动;课前师生的合作、课前媒体的合作、资源的合作都可以称之为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很好的运用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合作进行有机结合。

最后,杨瑜老师肯定了刘梓艺同学的蜕变,鼓励同学们向刘梓艺学习,只要肯学就可以得到成长,学院一定会提供给广大学子们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指导老师以及足够大的展示平台。
 


【编辑:syzx-lc】


(微信扫描分享)